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周弘: 新冠疫情对欧洲内外部的影响
    2021-02-08 20:13:00

  中国欧洲学会和台湾欧洲联盟中心于2020年10月13日共同举办 “第十届海峡两岸欧盟研究论坛”,会议主题为“新冠疫情对欧洲内外部的影响”。与会的海峡两岸欧洲研究学者从新冠疫情危机下的欧盟整合及对外关系、新冠疫情危机下的欧盟法、新冠疫情危机下的欧盟经贸与治理三个方面展开研讨。本篇文章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学部主任、中国欧洲学会会长周弘在会议上的总结发言。  

        ------------------------------------------

    时间关系我讲两句。刚才宏达兄讲四点观察,不谋而合。我讲几个观察点。
    今天的题目是和疫情相关,疫情以后一直在观察疫情给欧洲带来的一个方面或几个点的影响:
    一是欧洲方面的应急能力,应急能力包括欧洲政府的行政能力,刚才大家讲得都很细致很到位,整体来讲是亡羊补牢,也就是一开始松懈,后来因为疫情发展而又强化了政府的干预,特别是规范社会行为和进行财政投入。
    二是欧洲的社会动员能力和社会服务制度,我们看到,由于多年来福利国家的建设,特别是公共卫生服务的建设,使得突然的疫情没能击垮欧洲整体的社会体制,虽然各国的医疗服务体系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是能够屹立不倒,还是因为医疗领域公共制度的存在,而且比较完备,如果都是私营的体系,疫情对于个人和家庭的打击会大很多。三是经济的抗打击能力。刚才明棋老师讲到疫情对欧洲经济有很大的打击,前面有些老师的精辟发言我因为去开会,没有听到,但总体来说,欧洲因疫情打击遭受到比欧洲危机还要严重的经济衰退,目前已经出现恢复迹象,疫情没有使得制度体系本身发生动摇。
    另一个方面的观察就是考察欧洲在疫情后的可持续能力和韧性。因为疫情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真正刹住,欧洲第二拨疫情又冲击过来。最终以何种方式来解决?是疫苗还是特效药的方式,还不确定。这种疫情状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很可能是一种常态,这种常态影响下的欧洲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大家刚才分析了经济的状况,内部经济是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会有些后遗症,例如政府的过度干预引起的政治后遗症,过多的财政投入,是否会引起的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问题,政府动用财政工具进行治理的方法会否常态化。这些问题都会投射到,或外溢到对外政策领域。还有就是疫情期间大量线上活动产生对于高科技的依赖,财富的转移、产业链的重组,以及刚才讲到民意变化和政治口号的变化,这些都是重要的观察点。
 从对外部关系的影响看,也有几个重要的观察点。
    一是外交。外交出现一些问题,为了控制疫情,各国都有程度不同的闭关现象,出现签证困难,旅行受限,这也影响了一部分的民意,影响了人们对全球化和国家治理的不同评价。
    二是外贸。刚才宋新宁老师讲了,外贸没有受很大影响,因为它毕竟是易货,和人员疫情传播的渠道不是太相干。医疗用品的交易还因为疫情有所增长。
    三是外援。外援一开始欧洲是启动了对华援助,中国也对欧洲一些国家施以援手,但外援关键环节在于如何解读,在这里,外宣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还有就是要观察中欧之间是否会携起手来支持多边组织,加强对第三方进行援助。这个方面的发展还是不错。
    四是外资。对外投资。中欧之间主要是正在进行的投资协定问题。这个谈判无疑是相当艰巨的,但是双方领导人有这个意愿年底以前谈成,这就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难。这里有一个关键词,叫做欧洲人要的“对等”,也就是刚才几位同仁讲到的欧洲谈判“强硬化”的问题。过去,欧洲给把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给了我们一些优惠待遇,现在认为我们不再想给优惠了,认为我们有竞争力了,特别是相对于欧洲的很多产品都有竞争力,所以要在平等条件下与我们竞争。看来,我们的方式也需要上一个台阶,要用发达国家的标准改革升级。
    五是外宣。对于欧洲人来说,就是人权外交,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宣示我们的价值观,在对外关系的这个领域,我们和欧洲谈不拢,开始是你谈你的,我谈我的,到了一定程度上,就还是东拉西扯,比如欧方就认为中国的制度对竞争力形成了影响,也就是意识形态泛化。不谈具体合作,而是东拉西扯。在中欧关系这个领域,一是很难解的题,需要精英们共同去努力。二是需要去面对,所谓认知的问题需要去面对,而不是让它像一股污水一样到处流,影响我们的经济关系,影响我们的贸易关系,影响我们对外合作,影响其他领域的关系。
    我就先讲到这儿,谢谢大家,求教于大家。

(本文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